Rebar3各种自定义配置 编译 编译器选项可以使用erl_opts配置,具体选项跟compile:file一样 {erl_opts, []}. 可声明需要首先编译的模块 {erl_first_files, ["srcipt/mymodule.erl", "src/mymodule.erl"]}. 发布 依赖 {deps, [ 2021-05-26 Erlang #Erlang #Rebar3
Rebar3的基本使用流程 创建项目rebar3 new [lib|app|release|plugin] myapp 添加依赖 rebar.config添加{deps, [cowboy]} rebar.config可添加CDN的源让rebar3从该源上下载依赖{rebar_packages_cdn,"https://hexpm.upyun.com"}. 修改. 2021-05-26 Erlang #Erlang #Rebar3
Rebar3的目录组织方式 开发目录单一App的组织方式. ├── _build ## 运行rebar compile编译后生成的文件夹 │ └── default ## 配置的环境:debug或者release或者生产 │ └── lib ## 统一存放项目下所有的app │ └── test_app │ ├── ebin ## 该app所有的ebin位置 2021-05-26 Erlang #Erlang #Rebar3
Shell: .RPM文件安装方法 RPM 包的安装最简单的安装 RPM 的命令格式为: shell > rpm -ivh 包全名 此命令中各选项参数的含义为: -i:安装(install); -v:显示更详细的信息(verbose); -h:打印 #,显示安装进度(hash); 例如,使用此命令安装 apache 软件包,如下所示: [root@localhost ~]# rpm -ivh \ /mnt/cdr 2021-05-19 操作系统 #Linux #Shell
Rebar3安装使用 首先:需要安装erlang: Erlang安装 进入rebar3的官网下载编译好的rebar3的可执行文件 https://rebar3.org/ 放到机器的/usr/local/lib(仅是个人习惯) 编辑/etc/profile最后一行添加export PATH=/usr/local/lib:PATH source /etc/profile rebar3 --version 2021-05-10 Erlang #Erlang #rebar3
iptables命令 关闭所有的INPUT FORWARD OUTPUT命令 iptables -P INPUT DROP iptables -P FORWARD DROP iptables -P OUTPUT DROP 查看状态列表命令 iptables -L -n # output like this Chain INPUT (policy ACCEPT) target prot opt sourc 2021-05-08 操作系统 #Linux
Rebar3的作用 一些变化: 改变代码组织方式: 使用app的组织思路把原本以app思路编写的服务更加整洁规范。 把原本因“方便”而糅合的代码拆分为专属功能模块,例如:common_config 把无归属的代码,都挂载到某个app 编译命令有所修改: 以前是需要事先mmake.erl文件,然后这个文件读取emakefile的配置和调用compile:file来进行编译。其中还会包括多语言编译、多进程编译等优化。 2021-05-07 Erlang #Erlang #Rebar3
谢谢,你明哥! 其实,我想写这个很久了。最近一直在加班状态,加上回到宿舍就不太想动了。但是每当我在园区走回公司时,每看到这张凳子,还是不仅会想到你对我的启发。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的接触,但是明哥你对我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我从你身上懂得了当事情很多的时候,就把事情都列出来,然后一点一点慢慢做处事方式。我现在也渐渐地去思考,我自己的工作是为了什么,自己的代码所干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也渐渐明白了你说的一天代码 2017-08-29 人生经历
实习半个月的感觉 今晚终于能够初步了解Vue的入门知识了,之前看Vue这个东西不知道怎么的就是看得很头晕,但内心明明知道Vue的前端知识应该很好学才对的呀,真是奇了怪了,现在终于是看懂了,可算是扬眉吐气了。 实习半个月来,我已经看完了sails.js的大部分文档、懂得了什么是RESTful、什么是前后端分离、见识了Waterline的ORM、领略了controller、service、config、police的分 2017-08-09 人生经历
《搏击俱乐部》-关于精神病的一些思考 我对于这一部分的感受其实比分析每个人的左肩的恶魔与右肩上的天使更深刻。 我回想到自己之前看过一部短片叫《精神分裂》,短片的主角看到了一个陨石砸到了自家的房顶,然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的视界与真实偏移了91厘米,在主角的视界中他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体位置不一样,具体就是这样子的(图没了)。 然后他去看医生,医生就当做他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普通人一样与他聊聊天,主角认为医生并不是很了解他。所以他只好放弃治疗了。 2017-06-18 人生经历 #电影